麵包的日子
Friends And Lovers : Songs Of Bread
    www.bfsh.hk
Friends And Lovers : Songs Of Bread
    
(轉載自 那個屬於搖滾的年代 : Elvis數位音樂論壇)
1954年,貓王Elvis Presley進錄音室錄製了第一張專輯。1960年,Silver Beatles正式成軍,他們就是後來的披頭四。1962年,Bob Dylan發行了第一張專輯,聽說他今年要來台灣。直到1997年3月29日,五月天正式成立,掀起了台灣樂團的新世代。
在當時,從來沒有人想過,他們會如此深切地影響著這個世界。
2004年,全球掀起一陣切格瓦拉的旋風,他過世了30年,卻影響了全球無數的青年。今年,滾石25歲了。25年來,滾石同樣影響了台灣,甚至華人世界無數人的心靈。
從1954年到2005年,這半個世紀,套句狄更斯的話,是搖滾歷史裡最光明的年代,也是最黑暗的年代。但是,2005年夏天,籌備將近半年的「Elvis數位音樂誌」,要在這個屬於搖滾的季節裡,正式出刊。
我想起了那年暑假,剛考上那所知名的高中,替自己買了一台Sony Walkman,每天一定要帶在身邊,聽著每個月固定預算內買回來的錄音帶。上大學之後,我又搭上了MP3興起的年代,我的電腦裡滿滿都是「.mp3」,網路芳鄰裡隨時可以找到最新的歌曲。
「分享」似乎已經是網路世代的一種特質。因為分享,更多人開始聽起音樂,不管流行、爵士、藍調,甚至另類,都有人喜歡。因為分享,到唱片行買CD的人數越來越少,唱片業也面臨了有史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
音樂從黑膠唱盤到錄音帶,從CD再到MP3,音樂的表現形式一直改變著,但是音樂的內涵卻從來沒有變過。音樂最美麗的本質,不就是讓更多人聽到,讓更多人感動,讓更多人陶醉嗎?所有的危機,彷彿都將是一種新的轉機。
數位音樂的革命已經在發生,我們當然也身在其中。我們不期待我們可以做些什麼革命性的事情,但是,做了總比什麼事都不做好。在這股潮流中,至少,至少我們還能驕傲地說聲:「我曾經經歷過。」
我們在籌備雜誌的同時,也同時成立了部落格。成立部落格的目的很簡單,就只有「分享」兩個字。我們希望藉由部落格的特性,讓更多人可以分享你對音樂的獨特想法。所以,我們在部落格上的所有文章,都開放在合理情況下,在非商業機制的網站裡,可以盡情被轉載。「Elvis數位音樂誌」也提供一個空間,我們會挑選最能代表Elvis創刊精神的文章,刊登在每一期的雜誌上。當然,如果刊登在雜誌上,我們也會支付一定的稿費,鼓勵作者繼續為音樂而努力。
希望,那個屬於我們的美好歲月,那個屬於搖滾的年代,不會只是腦袋裡的模糊印象。年少輕狂的歲月裡,我們讓革命成為一種可能。在數位音樂革命的狂潮席捲中,我們還能一起為音樂努力。
聽著The Eagles的Desperado,我發現,這才剛剛開始。接下來,我們還有更多事情要做…
(未完‧待續)
Elvis-Rock Blog:http://www.wretch.cc/blog/elvisrock
預計6月23日正式上線,我們希望募集更多網路作家,秉持「分享」與「非商業」的精神,和我們一起大串聯,將你的文章同時擺放在你的網頁(或Blog)及Elvis-Rock上,所有作者得以保有姓名標示權利。同時,我們加入了Creative Commons(http://creativecommons.org.tw),也希望作家們能自由加入,讓我們開始一場數位音樂革命。
如果有意願,請和我們聯絡,我們抱持著同樣開放的心態,歡迎各種形式的連結。
Elvis的貼勒風:(02)2721-6121 #364/366
Elvis的發克斯:(02)2773-4705
Elvis的依妹兒:elvis@rock.com.tw
特別感謝:太妃糖憂鬱狂歡節站長
那個屬於搖滾的年代 : Elvis數位音樂論壇http://www.wretch.cc/blog/elvisrock
    
對,我從來都不曾否認,亦不會否認我是八十年代長大的人,今天,我還是一樣懷念八十年代的點滴,我沒有固步自封只走回頭路,只是曾經令我轉變的一些好日子好事情好人好物,我都不會輕易放低,以前如是,今天更甚。而像我這樣對八十年代成長的足跡不離不棄的,肯定不獨我一人。





二零零五年十月將會是我等閒人的大日子,DEPECHE MODE回來了。
已經忘記等候的日子有多久,記憶中自二零零一年Exciter專輯之後有過好一些只能解一時之渴的項目,86>98+音樂錄像的DVD、One Night In Paris DVD、101 DVD、Devotional DVD、remixes 81...04,當然還有Dave Gahan及Martin Gore各自推出的個人專輯,可惜都只是一半喜一半悲,等待Depeche Mode再次推出全新專輯彷彿已經成為一份漫長而沒有目標的盼望,不過終於都望穿秋水指日可待。


全新專輯據資料顯示暫定於十月推出,負責監製工作的是曾經監製Elbow - Cast Of Thousands、Doves - Some Cities及Blur - Think Tank的Ben Hillier。而同一時間DM亦公佈2005/2006世界巡迴演出的內容,當中暫時公佈的地點只包括歐洲及美洲的國家,亞洲地方還沒有出現。作為喜歡DM的我,當然希望可以再一次欣賞DM的現場演出,當日DM在香港大球場演出的情況依然歷歷在目,更加沒法忘記演出完畢後與黃志淙、袁智聰、亞里安、陳錫海等DM狂熱份子,到後台的after show party,得以親眼証明Martin Gore比我還要矮小。





都是那些日子。
未出發先興奮,就讓我們今天開始逐一將DM的專輯從塵垢當中拿起來,放進音響之中為十月的全新專輯作好準備吧!
參考網站 :
http://www.depechemode.com
    
盧巧音 - 天演論
    
如果你曾經都因為The Killers及The Bravery的非常八十而興奮過,請你都不要錯過The Departure。
The Departure來自英格蘭北安普敦,成員包括主音David Jones、結他Sam Harvey及Lee Irons、低音結他Ben Winton及鼓手Andy Hobson。

The Departure都是其中一個被傳媒所愛戴的單位,當單曲All Mapped Out於上年八月以限量形式發行後,The Departure已經被扣上了"the new Franz Ferdinand"的封號,誠然,就The Departure各人細緻得感覺上近乎姿整的裝束打扮來看,"the new Franz Ferdinand"之名的確有根有據,而音樂上,他們都是同樣屬於一系列飲八十乳汁大的一群。由Talkshow的bassline,專輯開頭Just Like TV的結他前奏,還有David Jones的唱腔,偶而你會聽到U2,一轉眼又遇上了The Cure,甚至是David Bowie、Ian McCulloch及Duran Duran。畢竟八十年代的確是樂隊成長路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甚至於樂隊官方網站上的連結你都可以找到U2、Depeche Mode及David Bowie的名字。

然而,假若我們可以放他們一馬不再從他們身上尋找別人的蹤跡,The Departure本身還是依然有他的吸引與迷人。The Departure的節奏部份是緊湊躍動的,雙結他於密集的節拍中穿梭交纏,主音一派瀟洒輕蔑的唱腔,結合成一個牢不可破牽引糾纏的氛圍,不自覺地就會徐徐地手舞足蹈起來,再配合上搶耳的旋律,All Mapped Out與Lump In My Throat輕易地就成為另一首indie anthem。
 The Departure - Dirty Words
    
Prodigy Remixed - Always Outsiders, Never Outdone
1. Spitfire (FakeIDs Evolution) (6:32)
2. Girls (idiotech Remix) (5:12)
3. Jungle Bells (Dunproofin Mix) (4:31)
4. Get Up Get Off (Fujikato+Dancingdiscoduke remix) (4:20)
5. Hotride (Poj Mix) (3:14)
6. Been Up Long (Falsedawn) (4:28)
7. Action Radar (FakeID Mix) (7:42)
8. Medusa Bitch (cry.on.my.console) (2:37)
9. Phoenus (Pop Razors) (5:05)
10. You Will Be Under My Satanic Wheels (Act Of Dog) (5:19)
11. The Way It Is (Elektric Cowboy) (5:46)
12. Shoot Down (Fujikato Remix) (3:39)
The Chemical Brothers Remixed - Flip The Switch
1. Galvanise (cry.on.my.console's galvatron remix feat. Katie Enlow)
2. The Boxer (Fujikato's Unusual remix)
3. Believe (Belief, Elektric Cowboy)
4. Hold Tight London (Dunproofin's Follow Me mix feat. Katie Enlow)
5. Come Inside (FakeID's Elektrophunk dub)
6. The Big Jump (Backflip, Will Rokier)
7. Left Right (JoolsMF Shoot'em Up mix)
8. Close Your Eyes (Idiotech remix)
9. Shake Break Bounce (McSleazy remix)
10. Marvo Ging (Big Bad Baz)
11. Surface To Air (Across the Air, Lenlow, feat. Katie Enlow)
The Chemical Brothers Remixed - Believe EP
1. Believe (Belief, Electric Cowboy)
2. Believe (Poj Mix)
3. Believe (GHP Louder Mix)
4. Believe (Act Of Dog's Self Doubt Mix)
5. Believe (Team9's Chopper Mix)
6. Believe (Ryan Durkin Mix)
參考網站 :
http://www.prodigyremixed.com/
http://www.chemicalbrothersremixed.com/
    
當越是期待越是美麗被自己徹徹底底地推翻之後,對於Coldplay的全新專輯X&Y,我一直不停地提醒自己別要再抱著期望,越是期待未必越是美麗。然而事實是,當你越是要自己不去期待的同時,實在只會更加增加你的期待,矛盾得有點惱人!而事實証明我對Coldplay的期待比Oasis及The Tears更高!不過在這六月份的三強鼎立局面之中,作為壓軸的無形中得到多一點優勢,當然這亦要拜前面兩張專輯的倒霉所致,雖說是期待得更熱切但實在期望還是會不期然地降低。
昨晚下班便將X&Y帶會家,由昨晚到今早,聽了五六遍,我的答案是我已經愛上X&Y了,但同時可以預計到的,X&Y將會是一張得到完全兩極化評價的專輯,可能就只有愛與恨的這樣單純。誠然,個人對Coldplay是有一份難言的情結存在的,我絕不會告訴你我對Coldplay的評價是中肯的,甚至我會認為這將會是一篇既偏激亦自我甚至是自以為是的文章。我對Coldplay的要求其實很低,或許應該這樣說,Coldplay只要做很少都已經可以為我帶來很大的滿足。
第一首接觸到來自X&Y的作品是Talk,是早前於網路上下載回來的,說老實話,對於那從Kraftwerk取樣過來的幾粒音我沒有多大反應,反正這說法跟取巧無聊的小道新聞沒有多大分別,但那Coldplay式的註冊結他聲音及Chris Martin那Thom Yorke以外如泣如訴的聲音結合而成的音牆就足以將我吸住了!對,這就是聽Talk的感覺,再清楚一點,這就是聽X&Y的感覺,更直接一點的,這其實根本就是聽Coldplay的感覺。Fix You由一開始的organ聲已經令人著迷了,到那百份百貼身剪裁而成的旋律與編排,還有那好比the Edge一樣連綿縈迴不散的結他,末端為萬人大合唱而預先打造的作結,不難想像Fix You將會成為另一隻Coldplay迷的飲歌!The Hardest Part是另一隻單曲型的作品,易上口的旋律配合簡單直接的歌詞,都是一貫的痛心與激情。'Til Kingdom Come是最淡然的一曲,感覺是一點神傷背後還有一點無奈,欲哭無淚。
如果你要的是講求突破性與震撼性的新意,我建議你還是不要聽X&Y,因為你將會把它掉進廢紙然後痛罵一頓都可能還未能平靜下來,是的,X&Y並沒有跟以往的Coldplay有甚麼分別,那些結他那些琴那些煽情的編排還有Chris Martin的假聲,全都是你所熟識的‧‧‧但於我而言,原來已經很足夠。聽罷X&Y之後,我甚至有一份舒一口氣的感覺,我所擔心的就是Coldplay會否變成不一樣的Coldplay呢?要知道,為變而變可以是很危險的事情,然而這擔心其實有點多餘。
各位音樂評論員,各位音樂人,各位音樂從業人員,如果你可以將這段文字讀到這裡還未close的話,你可算是量大了!早已提醒過你,這將會是一篇很偏袒的文字。然而,話需說回頭,我大膽地相信跟我一樣為Coldplay如此著迷的大有人在,而能夠將我等培養薰陶成如此地步,不還都是Coldplay音樂的力量嗎?
X&Y
參考網站 :
http://www.coldplay.com/
    
由知道OASIS找來了Death In Vegas當上監製一職開始(當然最後都被辭退了!),對OASIS的這張全新專輯就開始期待了,這一份期待並不完全因為Death In Vegas,而是因為感覺到OASIS終於都發現OASIS本身存在了問題,所以就找上了DIV來當監製(當然,這是我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對於這一份求變的意圖,大家都會滿心欣慰吧,畢竟大家都不願意再一次聽到如Heathen Chemistry一樣的OASIS。
對於The Tears的期待絕對不低於OASIS,畢竟Brett Anderson與Bernard Butler的B&B組合曾經為我們帶來過偉大的Dog Man Star,然後傳奇地分開了現在又離奇地復合了,我知道這樣並不公平,我們都不應該以Dog Man Star為依據來期待Here Come The Tears,但這似乎是不能避免的了。
這個年代可能已經成為單曲的世界,mp3的推波助瀾造就大家都為做single而努力,一張專輯很容易就會落入「四首優秀六首搭夠」的境況,再加上大型唱片連鎖店試聽機的考慮,最優秀的都盡量置放於頭段,這是一個相當痛心的現象,這樣子當你將專輯由頭聽到尾就會有一種超失望的感覺,因為開頭大概都會來的一下子興奮錯誤地為你打了一支強心針,聽OASIS及The Tears都有一模一樣的感受。
為Don't Believe The Truth揭幕的Turn Up The Sun的確就為我帶來了一刻的興奮,這一個OASIS有點不一樣,那當然,因為Turn Up The Sun並非出自Gallagher兄弟手筆而是Andy Bell啊!我並不打算再說下去,我亦不是要在此告訴你Don't Believe The Truth又是另一次OASIS的敗筆,就正如坊間的好一些意見所說,Don't Believe The Truth要比Heathen Chemistry好得多了,甚至是OASIS近年最好的一張,這的確沒有誇大,只是OASIS這幾年的作品質素都實在調得太低了吧!
滿心歡喜將Here Comes The Tears放進cd機,第一支單曲Refugees正就是專輯的第一曲,這還好,Bernard Butler的結他、Brett Anderson的聲音,還有還好的旋律,B&B別來無恙。然而一直聽下去,我的心不由得實起來,我開始懷疑自己在聽的是甚麼!當年的Dog Man Star(抱歉,我實在無法控制自己不去回想當年!)甚至連單曲的b-side都擁有單曲的質素,但今天的The Tears,Here Comes The Tears內的歌曲彷彿作為當日的b-side作品都不會被接受!
抱歉,可能我有點尖酸刻薄主觀偏激吹毛求疵無的放矢,這相信都只因我的期望過高吧,但難道就只有我有期望嗎?而他們沒有保持的水準難道就是我們要接受的嗎?
這個六月實在緊張得很,OASIS,The Tears,現在還有Coldplay!
不過這一刻我會告訴自己,千萬別對Coldplay有任何期望,因為期望已經弄垮OASIS及The Tears了!
越是期待原來未必越是美麗!
參考網站 :
http://www.thetears.org/
http://www.oasisinet.com/